「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         本網站以臺北場次為主         立即報名參加 每場有五名抽獎名額         全程免費‧歡迎參加         公務人員上課憑證2小時

第一篇

張雅忻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一年級


        西田哲學和現象學在哲學的領域裡是比較艱深而複雜的概念,對我這種對哲學略知皮毛的人來說,確實有些吃力。然而,這次的演講裡仍然聽到一些相當有趣的理論。


        首先,令我相當感興趣的是西田幾次郎先生的思想源流。黃文宏教授在一開始提到,西田幾次郎的思想是由日本文化、德國哲學和禪宗思想集合而成,因此他的思想裡亦不可避免地提到了對於宗教的看法以及理念,這令我想到在日前宗教多元論的講座裡,蔡怡佳教授所提到「宇宙中的終極存在」,這是一種神學,也是一種哲學,或許幾乎可以說,所謂的「終極存在」正是每個哲學家都想思考出來的「真理」。我認為這是相當有意思的,有很多哲學理論談到最後常以類似宗教論述的方式來呈現,這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信會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在談到「平常底」的概念時,黃文宏教授提到「道德的準則不在法則或是律法,而在於宗教。」我想這句話或可用以證明前段所論。中學課本在介紹的法律一章時,往往會說「法律與道德在不同族群之間是具有差異性的,此乃文化背景不同之故。」那麼,也許這也可以用來反思,宗教作為一個「真理」或是「超越性」的存在對於人類的重要意義:因為道德具有差異性,因此人們需要某種程度的絕對存在來提供一個道德準則。


        第二點讓我較有所感的是教授以講桌為例,說明人類往往以自身經驗看待一個事件(物)。人類用有限的生活經驗定義了一個東西,這個例子是否也可用以反思,我們應該時時警醒自己該有更開闊的思考與視野,才不至於被有限的經驗圈囿?


        最後,我想引用教授在Q&A時間裡說的一句話,他說哲學是最後的反省,人們因為生活中有了疑惑,所以會思考,而經過努力思考之後產生的東西就是哲學思想。很多人往往會問,究竟念哲學能有怎麼樣的未來?人生規劃又該怎麼走?將來是否只能「沒飯吃」?我想,或許我也還找不到這個答案,但是,只要會思考、會反省自己走過的路,並時時刻刻修正,這樣的人還怕走不出未來嗎?


        哲學不能給我們答案,卻能教我們思考,而以近日的社會狀況觀之,我認為這也是目前台灣社會最需要、也最該做的。




第二篇

陳孟修    台大哲學三


        本次的演講主題是:西田哲學與現象學。西田哲學在學界被視為是日本京都學派哲學的開端。然而在台灣京都學派的哲學並非顯學反而顯得冷門,因此這次的機會實屬難得,於是便空下時間來聆聽黃文宏教授的演講。


        筆者本身是哲學系大三的學生,再參加本次講座時亦有稍微接觸過西田幾多郎的哲學。西田的哲學參雜了神學、佛學、德國觀念論、當代歐陸哲學、自己的個人見解,因此要進入西田幾多郎的哲學脈絡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對其哲學理論的掌握度十分低,欲趁著本次機會能對西田哲學有著更進一步的認識。黃文宏教授先是介紹胡賽爾、海德格的現象學,教授的論述清晰、思路縝密一點一滴地喚起筆者遺忘的現象學知識,也讓筆者昔時懵懵懂懂之處豁然開朗。只可惜礙於時間緣故以致黃教授無法將西田哲學做更詳盡的介紹,就整個介紹的流程來看對現象學介紹的著墨比例是比西田哲學的著墨來的高上不少。筆者私心想多聆聽些黃文宏教授的介紹,不免有種兩個小時的講座實在太短暫的感嘆!不過主辦單位有所考量、規劃再加上是免費性質,作為聽眾的自己是不應該有所抱怨、微詞的。


        對於本次講座,筆者提出了三個問題:1、西田幾多郎的絕對無場所邏輯是否能夠以黑格爾對the being的分析:純粹、直接、毫無規定性的進路來理解?2、久松真一對覺悟有做分析,田邊元則是提出了懺悔道的哲學,覺悟、懺悔都是需要透過他力幫助來完成,無法單單依靠自力而完成。西田幾多郎對覺悟、懺悔的實踐採取的立場是否和久松真一、田邊元兩位哲學家所抱持的立場一致?3、死是一種絕對的自我否定,然而透過死人卻能夠和神產生逆對應的關係,在這種意義下這種否定是帶有肯定的,毋寧說這是一種揚棄何以稱其絕對的自我否定?黃文宏教授的回答讓筆者對這三項問題產生一些新的想法,儘管筆者才疏學淺仍然是無法對這三項問題給出合理、妥善的解答。


        對於講座的主辦單位筆者有些看法:希望主辦單位能夠多加宣傳以吸引更多有志之士來參加。筆者是無意間在系館看見宣傳海報的,否則便不得而知該訊息。最後感謝三位主持講座的教授以及辛苦工作的服務人員!




第三篇

朱智德    臺大政治學系三年級


        主講者黃文宏教授今晚談他對日本京都學派西田幾多郎的哲學思想,先給了我們一個宏觀的架構去切入,即從現象學開始講起,首先,他引了很經典且能夠讓我們快速理解現象學論旨的一句話,即現象學開山祖師胡塞爾所說:「現象學意指著一門關於『體驗』『全般』的學問,其中也包含所有在體驗中可以明證地顯明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只是種種『實質的所予』,也包含種種『意向的所予』。」此句話重要的四個概念「體驗」、「全般」、「意向的所予,幾乎就貫串現象學的所有論旨,而黃教授也從現象學傳統討論到末尾時的「死亡」的概念,由於傳統現象學的本真性的自我實現在「死」,但對死亡的論述卻並不太多,因此黃教授也就依著這個系絡從宏觀的現象學架構聚焦到西田幾多郎對死亡的探求,過程相當精彩明晰,使聽眾們得以快速的進入到西田哲學的脈絡中,並了解西田哲學在現象學的重要貢獻。其中,最特別、最重要的就是「場所哲學」的部份,雖然正如同評論人林鎮國教授指出,其實西田的哲學探討比較多的是從費希特那裏來的「意識哲學」:「自覺」,但因其場所哲學才是真正融入了日本文化、日本宗教,所以有其獨特性,也因此才被稱為日本哲學的第一人,所以黃教授比較著墨在後面的場所哲學的討論上,複雜且多個世界觀的場所哲學顯然不是一場導論性介紹譯著書的講座可以介紹完全的,因此黃教授便以聚焦在場所哲學中「絕對無」的場所作概述,首先基本想法即是述詞總是包攝主詞的,而主詞在內容上是無限大的情況,真我的場所也勢必是無限大的,因而真我內存於「絕對無」,光是在這個論點上,我已經曾看過不少以此作人學的、文化的、社會政治的場域的來進行分析,因此西田絕對無的場所哲學其影響力可見一斑,最後回到日本哲學中的核心,即西田哲學最終的場所:「宗教」,不論是什麼學問、或是道德法則(「平常底」),基礎皆是宗教,而宗教不是僅僅是有限追求無限的問題,而更重要的即是「死的自覺」的問題,而該問題就在探討面對罪的悔改、或懺悔,此亦即京都學派哲學相當重要的探討所在,今晚我感到頓時縮短了從現象學到西田哲學的摸索之路,真是非常感謝黃文宏老師的譯註及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