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         本網站以臺北場次為主         立即報名參加 每場有五名抽獎名額         全程免費‧歡迎參加         公務人員上課憑證2小時

第一篇

盧亮廷    台大生技系二年級


        生命像聖經,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從希臘文譯成譯成拉丁文,從拉丁文譯成英文,從英文譯成國語,翠遠讀它的時候,國語又在她的腦子裡譯成上海話,那未免有點隔膜。

張愛玲《封鎖》


        如果能看懂西班牙文,當然可以直接去看Calderón的作品,如果精通西班牙文,當然可以直接由Calderón的文字體會詩劇的美,如果歷練再深一點,或許可以看到人生哲理,或許可以體會「假作真時真亦假」、或許可以有所感通。如此可見,要翻譯到讓人看懂、看到美、看到含意然後感通,似乎就更加困難。


        人生是什麼?「一點狂熱?一點幻影?一片影子?一個假象?」,還是如張愛玲的譬喻,人生何止如夢,而根本是隔閡?突然想到張愛玲,就是因為這段話囊括了今晚的主題,翻譯與「人生如夢」。我粗略的在投影片上藉由楊瓊瑩教授的討論,看到了曾教授的譯文,其實是很美的,Calderón都不一定花了五年的時間寫這齣劇,然而曾老師卻譯了五年,換言之,聽了這場演講,以後看這份譯本會有更不一樣的感動。翻譯未免有點隔膜,我想這件事不論是哪位翻譯大師都不會否認,然而這個「隔膜」畢竟不等於缺點,不一樣的文字,對同一件事情的描述,所呈現的絕對有不同層面的詮釋,一如我之前看德國漢學家雷德侯似乎曾在著作《萬物》中提及:「中國的文字,不是藉由拼音,而是一個個模組,這樣的好處,在於就算各地有不同的方言,對同一字有不同的發音,還是可以使用同一個字。」所以根本上我們的文字就和西班牙文不同,要在意義、字音、文法、句構都面面俱到,那也不要看翻譯本了,直接學西班牙文還比較快。


        聽完這場演講的收穫,就是了解到譯者翻譯時對作品句序、單字、押韻、語氣的各種處理,然後能體會到文學呈現在文字經營上,劇本呈現在觀眾眼前、耳裡的力量。


        最後,也很感謝曾老師和楊老師對作品的內容做了詳盡的介紹。我的驚訝,在於這時代的作品,雖也許如曾老師所說是有宿命論的影子,但卻是對占星或預言做了推翻性的結局,和我在看古希臘故事有非常不同的感覺,此外,其哲理性的獨白,也讓我覺得作品似乎在哲學思想上也有一席地位而不單單是刺激觀眾官能享受的娛樂。「人生如夢」,這個命題做的很大,也是許多人的感嘆,在經過一些些事情也多少會有些認同,即令我沒做過預知夢。賽孟多(Segismundo)和駱少樂(Rosaura),所要揭示的,其實倒不完全是感歎,似乎也有一些時候是人們在現實中不願接受,而想要躲到夢裡,希望是在夢中,不是真實的事如鏡花水月、斷井頹垣,反倒是我們明知真實的事而希望是一場夢。


        「我們都在夢中解脫清醒的苦」,電影《無間道》的主題曲,揭示了我們躲避現實的心理,然而這究竟好或不好?我想若能像Calderón的故事有個happy ending,那人生如夢又何妨?




第二篇

周平卿


        曾教授看起來精神還不錯,但是以PPT檔案演說時,他都以聲音檔播放,正在納悶時,張教授說起曾教授抱病前來,盡忠職守,此時他的桌下正放者氧氣筒,他的精神真令人感動。他以五年時間翻譯西班牙十六、十七世紀黃金時期戲劇的顛峰之作-人生如夢,該作品充滿哲理,具有巴洛克的文化風格,承續西班牙的文化傳統。


        本書原作者卡爾德隆(Pedro Calderón de la Barca) ,生於1600年1月17日卒於1681年5月25日。 身世可憐,父親生性嚴苛,生有七個子女,十歲喪母,十五歲喪父,手足分別由親戚扶養長大,而繼母為遺產還興訟。 他身分多重-軍事家、作家與劇作家,戲劇成就非凡,是西班牙繼賽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616年逝)之後最偉大的劇作家,戲劇兼具大眾化及經典之作。


        他在1635年所作的人生如夢(La vida es sueno/ Life is a Dream) 探討了命運、身分、愛情與人生。它包含人物心理的描述及意識形態的論述,強調哲學性的概念和理性的思考。劇中主角塞孟多(Segismundo)及駱少樂(Rosaura)皆身世坎坷。波蘭王子塞孟多的父王因受星象的誤導,自出生就將他監禁;而駱少樂一介純良女子卻遭人戲弄情感,兩人皆試圖追尋個人主體多重身分的意義,前者為了逝去的自由,後者為了個人名節。他們在艱困的環境中,為何沒有心生報復,造成悲劇,可能是因駱少樂對塞孟多影響大,她安慰塞孟多出生並非原罪,要堅強走下去,而且塞孟多在監牢中有讀書,具有一些基本的知識又因兩人天性善良,所以劇情發展不似莎翁所作哈姆雷特的悲劇,而有著溫馨、原諒、包容的圓滿結局。


        從作者坎坷的人生經歷,想到楊教授提及書中她最喜歡的詩句: “人生是什麼? 一點狂熱。人生是什麼? 一幕幻景。 一片影子,一個假象,再大福樂,也極其小,終其一生,不過是一場夢,大大小小,都還是夢。”這幾句詩不僅點出了”人生如夢”這劇作的精華,也讓讀者為作者從人生經歷看透世事,領悟人生如夢境,隨時會消失,要把握當下的心境,而心有戚戚焉,品味再三。


        余光中認為劇本翻譯的原則是- 讀者順眼,聽眾順耳,演員上口。卡爾德隆的詩劇是要用韻文還是通俗口語來譯,真是譯者的一大挑戰。"本書在翻譯時有參考什麼書嗎?”觀眾問,曾教授說原來根據的版本沒有註解,所以參考英譯本;雖有中國譯本,但先不去看它,以免受影響,直到初稿完成,才用中國譯本校對;西班牙專家認為Ruano版本的註解很詳盡,連表演時該有何種動作,皆寫出。席間有人問起曾教授為何選十六、十七世紀的詩集來翻譯,國科會給的經費不多,這樣可以維持生計嗎? 曾教授的回答讓人不免感染到文學翻譯的迷人之處以及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學者性格,他說寫書得到國科會的補助,是一種榮譽。當時仍有工作,生活可維持,但當初不知翻譯此書如此之難,但一翻譯就上了癮,翻譯過程中,遇到更好的有註解版本,就將譯本不斷重新修正。


        楊教授問譯者於註解部分也提及星象、天文學符號,與中國醫學、中國五行的原因是什麼? 曾教授說因為古代以植物和寶石來治病,翻譯時想到與東方和中國有關的東西才提及。楊教授三度提到此劇與戲劇"蘭陵王",古今二劇有類似之處,聽者皆會心一笑,平添會場輕鬆氛圍。


        感謝三位教授和主辦單位讓我們有機會透過曾教授的譯作,認識西班牙的偉大劇作家及其劇作,更感謝曾教授的身教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第三篇

洪渝婷 Sofía    淡江西語系


        ¿Qué es la vida?我喜歡楊教授所分享的這段。二元性的主題,夢與現實的探討,早呈現於印度教;數百年後的今日,人們依舊津津樂道,我想是因為夢與現實實在太過密切太難以分離。我們這一生所求,不過「幸福」二字。幸福時,我們懷疑這簡直像是做夢,盼望這場美夢永遠不要醒;痛苦時,我們殷殷希望這只是場惡夢,渴求自己能快點醒來。


        人對人事物的感受,與其生命歷程緊密結合。Segismundo(塞孟多)的多舛命運,讓他不禁感嘆上天對他的無情,甚至提出「人類最大的罪莫過於出生」的論點,認為自己是「半人半獸」。「人與禽獸的不同,在於人有行為及意志。」張教授如是分享。我想的確是身為人類的事實,讓Segismundo(塞孟多)能夠轉化其價值觀,最後選擇原諒父親。現場聽眾提問:為何能就這樣原諒?我認為是作者刻意賦予其「人性本善」的特質,以帶出「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意涵:人類一切幸福,最終會像夢消逝;原諒過錯是高貴胸懷的本質。呼應作者自身可憐身世,我認為是選擇化悲憤為力量,成就他成為一個戲劇家;這份轉念的價值觀自然而然融入其作品。


        作家本身的價值觀影響作品風格。東方文學中,對比魯迅的悲觀吶喊與沈從文對人性完善的價值觀,同是探討時社會風氣中女性的價值,《祥林嫂》及《蕭蕭》兩作品中女性的命運截然不同。「祥林」本是福氣多之意,然祥林嫂終其一生,不僅談不上「福氣」二字,反被加以「不祥」之罪,最終孤獨死去;另一方面,「蕭」是一種粗生粗長的蒿類植物,最後蕭蕭生了兒子,開啟後半人生,著實展現強盛的生命力。


        楊教授提問曾教授註解星象、天文學符號、中國醫學與五行的意涵?曾教授表示此為對東方文化的連結,而加以補充;一看到有更新更好的資料,曾教授也會再加以修改自身的翻譯,就是這樣付出心力的認真態度,曾教授整整耗時五年方完成此次譯作。


        本講座是七點開始。作為學生的我,當天課程到六點;身為畢編的我,下課後又必須和廠商諮詢;想當一個聽眾,淡江距離遠,台大校園大,打電話向好友問路,我直到八點才抵達會場。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觀念,讓我學習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再三修改,呈現最好,我學習一種用心負責的態度。Más vale tarde que nunca,遲到總比沒有到好!路開口能走到,事用心能達到;很開心至少能參與到1小時的講座,讓我向三位老師學習。




第四篇

黃懋涵 Félix    國立政治大學 歐洲語文學系 西班牙文組


        第一次到台大聽演講,本來以為會看到一堆不認識的人,結果進到會場發現怎麼到處都是熟面孔,有種政大歐語人幾乎都到場了的錯覺,歐語人好團結,哈。


        人生如夢這部戲劇,探討了人生中的波折及命運的轉折,劇中的王子塞孟多,原本應該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過著一帆風順,高高在上的皇族生活,但卻因為父親迷信並沉迷於星象的荒唐預言,一出生便被關入不見天日的孤塔囚禁。從此更過著與世隔絕,如野獸般,或連野獸也不如的生活,以致把自己當成了半人半獸的生物。雖然國王一度感到後悔,把塞孟多昏迷後帶入宮中,試圖挽回自己的過錯。但可憐的塞孟多在發現自己本該是王子,卻遭到如此不公的對待後,將心中的怨恨遷怒僕役。盲目的國王又被嚇壞,可憐的塞孟多又被下藥後再度被關進了牢籠中。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前,或許塞孟多心中的悲憤是對生命的不公,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和被對待的方式竟然如此的天差地別後,心中的悲憤難免轉換成怨憤,對生命,對父親,或許也包括他自己吧。


        半人半獸的塞孟多在發現自己的身世後,或許一度陷入了自我身分認同的黑洞中吧,本該身為王子的他,卻被當成一頭困獸般被囚禁,在陰暗的孤塔中痛苦的成長,到底半人的他是真的他,還是半獸的他才是他該成為的他呢。陷入迷茫中的塞孟多,其實天性未泯,只是無人將他點醒吧,駱少樂的出現或許就扮演了這樣一個引導塞孟多轉換角色。在所有人都待塞孟多如野獸的時候,唯獨駱少樂看到了塞孟多身為人的部分。到後來兩人之間產生了情愫,愛上了彼此,相信這點也讓塞孟多心中人的部分漸漸的掩蓋掉了獸的部分。


        <人生如夢> 中的「夢」是這部戲劇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是最發人深思,叫人困惑的部分。就拿塞孟多來說,他的一生就好像是活在一場反覆無常的夢境之中。塞孟多在被囚禁的時候,國王就常測試和考驗塞孟多是否真的如預言中所說的如此殘暴,為了欺騙塞孟多都告訴他他所認知的一切都只是夢,讓塞孟多常常分不清夢境與現實的區別,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夢境中還是現實中。就算一直到從孤塔中被救出,叛軍獲勝,恢復了王子的身分,塞孟多仍然覺得一切都是夢境。從塞孟多出生為獸,到最後為王,他都仍然覺得一切都像是夢一場,虛虛實實,亦真亦假。


        不過這部作品以一個皆大歡喜的劇情作為結局,王子以德報怨,將心中的怨恨和所受的痛苦都既往不咎,寬恕了迷信的老王,獎賞有功者,嚴懲惡者,展現了自己過人的氣度和智慧,圓滿的落幕。<人生如夢> 這部作品帶出了當代時代背景的意義,夢的解析則充滿了如何為人的哲理,就像塞孟多所說的「誰想改變命運,就必須要慎重和節制」,命運的定軌或許由不得擅自編排,但改變的能力仍在於我們,只要我們夠慎重和節制,就能辦到,就像塞孟多一樣,並沒有成為預言中的那個他,而是成為了一個睿智的君王,活出了自己的自由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