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         本網站以臺北場次為主         立即報名參加 每場有五名抽獎名額         全程免費‧歡迎參加         公務人員上課憑證2小時

第一篇

蘇靖棻    國立政治大學外文中心助理教授


        會想出席這場國科會經典譯註講座主要因為我對英國十七、十八世紀的文學很感興趣,而本身也在課堂上教過鄧約翰的詩。原本很單純抱著聽新書發表會的心情參加,期望應該會聽到作者談論如何申請國科會經典譯註補助,冗長的感謝名單,還有寫書過程的甘苦談,沒想到卻大大超乎我的期望。


        曾教授從「為何要翻譯」談起,引用Tolkien的話指出「翻譯可以是很有用的一種文學批評。」其為鄧約翰哀歌集取的別稱「十七世紀的MTV」相當時髦且有創意。接著對鄧約翰1595年畫像簡史、其位於聖保羅大教堂的大理石雕像和半身銅像、及親筆簽名有清楚介紹,甚至帶了一幅畫像複製品及簽名貼紙到講座現場,其用心令人印象深刻。曾教授分享十多年前大學時期將詩的譯作拿給余光中教授看,雖受到嚴厲批判和挫折,卻沒因此終止。


        曾教授引用其翻譯第八首「勸女寬衣」為例,解說詩人鄧約翰詩作的特色。我在教授英文系大學部必修課程時,也曾選了幾首鄧約翰的詩講解,但課堂上用的是英文原文。曾教授的中譯不僅將詩中對話、動作神靈活現傳達出來,讀起來一點沒有經過翻譯語言轉換的僵硬,文言或白話口語風格的區分也非常清楚,令人讚賞。當下就覺得若能在課堂上補充曾教授的中譯版本給學生參考,相信更能讓學生心領神會。


        若非曾教授的引介,我還不知道挪威作曲家畢揚斯達曾為鄧約翰的詩作和散文譜曲。音樂和詩歌之密切關聯不言而喻,也藉此明瞭標題「十七世紀的MTV」的由來。


        這場講座可謂結合文學、詩歌、音樂和影像的盛宴,讓人陶醉於美妙的音樂和歌聲中,對這位十七世紀的詩人有更深一層且清新的認識。


        最後問答時間我主動提出問題,想了解曾教授投注多少時間在譯註這本詩集,他覺得最辛苦的地方,以及他最大的收穫。曾教授回答從一開始著手翻譯到最後出版,前後約花了四年的時間,最辛苦的地方在於要捕捉詩人獨特的語氣和選擇最何式的韻腳,幾乎是「上天下海」地搜尋,但最大的收穫在於終於能與喜愛的作者鄧約翰沾上關係。寫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艱難挑戰,但支撐他走下去的一句話是「置個人升等於度外,以翻譯經典為己任」。


        身為大學教師,的確會面臨研究升等的壓力,因此也會想了解參與這樣的經典譯註計畫,是否會與本身做研究發表的時間相衝突。但聽到曾教授的經驗和心得分享,卻深深感受到他對詩人鄧約翰的熱愛。我相信當我們真的熱衷於某件事情、某個主題時,我們不管再忙一定都能找出時間來做這件事。曾教授和他的譯作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第二篇

盧亮廷


        身為一個不論對英國文學或翻譯都是外行的人而言,最大的收穫不只是翻譯技術或是John Donne的歷史地位,而是一個寒冬的夜晚,可以享受一篇奇特的詩與韻律。


        曾建綱教授由MTV說起,講到文字的表達與影像的呈現,雖然只是一個概述或泛論,不過也讓我想到幾天前聽一堂課說道的文氣、抽象畫。一份抽象畫或中國的寫意畫,傳達出許多構圖以外、顏色以外的東西;而文學作品,則傳達出許多文字以外的部分。


        之前並沒有接觸過John Donne的作品,剛開始曾教授舉《勸女脫衣》一詩時,我還在困惑著究竟這和哀有什麼牽扯或關聯,而後也很感謝涂銘宏教授,在他一和同時期的另一宮廷樂師做比對之後,我才了解到這個哀乃是哀怨之哀,不經讓我想到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在李商隱的無題一組詩中,或許沒有一篇能直接和《勸女脫衣》一詩做連結,然而所存在的哀怨卻有所共通,或許,17世紀的John Donne比9世紀的李商隱,在表達上更為露骨,不過卻有一樣在春情上的哀嘆,我想這是十分有趣的。


        再來是曾教授也放了一首由他好友Ketil Bjørnstad寫的,和John Donne有關的作品《早安》。一開始聽的時候其實嚇了一大跳,因為曾教授說最後有吉他獨奏的部分,而且是搖滾風格的,不過一開始的歌唱顯然是以一種類似聲樂的方式呈現,我就在猜要怎麼在最後吉他加入時能和諧地融入,然而大出我意料之外的是,作曲與演出根本沒考慮什麼叫做和諧,以一個相當爆破的方式,突兀的把吉他加了進來,剛開還有些刺耳。不過我一想到作者的詩,又不經釋然,也忽然瞭解曾教授為何說:「這要是讓John Donne聽到,一定也覺得這聲音非常能代表自己的作品。」因為作者的《哀歌集》,也是一樣,把艷情藏在辛辣直率的文字背後,這時我就不經更佩服譯者,能直率地用「脫下吧」、「流下」表達原著中的文氣,但又押韻而不會太蹩腳,雖然說不一定完美呈現原詩,但或許可以說接近John Donne如果是為中國人的寫作方式了。


        譯注是一個有趣的學問,在我個人覺得,是一個介乎創造與報導之間的表現手法,既不能失真,又不能像新聞報導缺乏之所以為「文學」的藝術性,就像曾教授曾經受余光中教授提醒的押韻、文具長短等等,我想這些問題尤其更是在詩歌體這種特別講究聲韻的文體上更見困難。能有機會聽譯者說其翻譯的過程與方法、稍稍接觸John Donne,甚至了解到更多音樂、電影等接觸《哀歌集》的方式,對我而言,這部17世紀的文學,確實是更親近了不少。




第三篇

朱瑜婷


        John Donne對許多臺灣人來說是一位冷門的英國詩人,我也是進入外文系,修過17、18世紀英國文學後才知道這位詩人,對他的詩中用的特殊比喻印象深刻,例如用跳蚤吸血代表男女的結合、與戀人的關係像是圓規,雖然身在異地(圓)、終究會回到戀人身邊(圓心),所以對這場演講內容有興趣,想聽聽講者對詩的分析,雖然曾教授的哀歌集中並沒有收錄這兩首詩,但能多了解其他John Donne的詩也是受益良多,豔情詩經過文字修飾顯得不低俗,在讀者腦海出現生動的影像,教授也因此將John Donne的詩喻為17世紀的MTV,點出了詩的生命力,頗具巧思。


        演講的內容不注重在詩的翻譯過程,反而著重在分享與John Donne相關的音樂與電影,是一場很特別的演講,因為能透過不同的藝術媒介來欣賞詩的美感,而且教授與挪威似乎有一段難以割捨的情感,演講內容常提到關於挪威的事物,如挪威的畫家孟克,以及挪威的音樂:有搖滾也有輕快的歌,讓聽者體會不同的文化內容,與不同文化接觸也是翻譯很重要的素材來源,也看得出教授對John Donne的研究不僅僅侷限在文字部分,還包含其他類型的藝術形式,是一個真正愛好John Donne詩的學者。


        另外一個有趣的分享是余光中教授多年前寫給講者的信,提到詩的字數與韻腳問題,譯者以前翻譯John Donne的詩是以忠實呈現為依歸,忽略了iambic pentameter的格律,因此詩句有長有短、句尾也沒有押韻,被余光中教授點出:如果不接受韻的挑戰要如何成就詩的藝術性,將翻譯昇華為藝術層次,提醒譯者詩的翻譯必須要精雕細琢每個用字並思索韻腳的安排,對於教授未來的翻譯作品幫助甚大,他也提到翻譯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找尋韻腳“hunting high and low for the feet”也提醒想要從事詩作翻譯的人,必須將翻譯提高到藝術的境界,才有可能成就好的作品,也是詩作翻譯的最大挑戰。個人覺得曾教授的譯作同時保留了作品的異域感,保留以五步抑揚格的一些特色,卻同時保留中文的古典用字,像是“To his mistress going to bed”並沒有按照字面意思翻成「叫他的情人上床」,而是「勸女寬衣」,將詩的內容翻成標題且選擇優美用字,不像原文字面那樣地直白露骨,這樣的翻譯處理讓詩作更加地優雅,也符合藝術提升的層次,讓讀者在對照原文與譯本時能欣賞不一樣的文字,像是重新閱讀一篇全新的作品,如同涂教授對曾教授譯作的評論。必須要有深厚的語文涵養與掌握才有辦法譯出如此精彩的詩作,也是譯者必須鞭策自己成長的必備能力。


        這次的演講帶給我對翻譯不同的思考,汲取大師的想法與翻譯態度,還體會了挪威一部分的音樂文化,是平常接觸不到的東西,也許因為對詩的了解不夠深,也不太能掌握,只能嘆望別人優美的詩作翻譯,這次演講也讓我看見其實每篇作品都是譯者嘔心瀝血尋找用字與句法呈現出來的,過程的艱辛我們可能無法了解,但我們能看見譯者的態度與對詩作的愛與耐心、不慕名利,才能成就給世人欣賞的優質譯作。




第四篇

陳英傑    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國科會經典譯註計畫二十一日於台大博雅館102教室,邀請翻譯十七世紀英國詩人鄧約翰(John Donne)著作《哀歌集》(The Elegies)的曾建綱教授,介紹他花費四年完成的結晶,同時開啟譯註計畫四場秋季講座的序幕。曾教授的演講,除了提供讀者《哀歌集》成書的歷史背景、第一手拍攝的英倫風景之外,也以不同於文字閱讀的方式,帶來了欣賞鄧約翰作品的新奇角度,不妨名之為,影像—音樂—文字的互文見義。


        好比曾教授的講題名稱「十七世紀的MTV」,藉由早期音樂電視錄影帶的新穎的拍攝手法與前衛的敘事技巧,提點讀者閱讀鄧約翰詩作的妙趣所在。曾教授指出,鄧約翰的詩,如果用現在流行的說法,都可以拍成一部部「微電影」;逗趣地傳達鄧筆下源源不絕、生動精采的畫面。諸多譯作中,曾教授獨家揭露了哀歌第八首〈勸女寬衣〉。無論是貼緊在戀人身上「好運的緊身褡」、「愛的聖殿,那鬆軟的床鋪」,抑或是敘事者如船隻一般「航行」在女體身上的手,和女人這本「奧義之卷」,不但精譯了原詩的巧妙之處、在中文語境中找到貼切鄧詩尖酸、辛辣的詞彙,也不輸原詩,創造了豐富的視覺性。曾教授譯筆生花,不禁讓我聯想到同時也曾醉心於「形上詩人」(鄧也是一員)的現代主義者艾略特(T.S. Eliot),稱作客觀投影(objective correlative)的創作美學——透過一段段的事件、物件與情境,以客觀的方式「具象化」主觀的感受。如果鄧詩的奇想(conceit)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勃發的創作能量,曾譯便是有意識地「把古往譯成今來」(曾語),其現代的詮釋手法,更是「把今來譯回古往」(討論人涂銘宏教授語)。


        曾教授為台灣讀者向挪威鋼琴家Ketil Bjørnstad取得的,將鄧詩搭配音樂而成的曲子,同樣精彩。在講座中撥放的歌曲,「早安」(The Good-Morrow),對我而言是相當嶄新的體驗;這首情詩所伴隨的琅琅上口的曲調,竟與鄧約翰的文字激盪出美妙而特別的效果。特別有趣的是,曲末匠心獨具的電吉他獨奏,曾教授說,是現代搖滾精神詮釋鄧詩情感的絕佳例子,鄧約翰若有知,一定也會十分同意。我想,若鄧約翰通曉中文,一定也能看出曾譯的盡得奇妙。忽然發現,Bjørnstad將文字演繹∕轉譯成音樂的作品,正好也以稍微不同的方式,與曾教授的跨語境實踐不謀而合。


        所謂影像—音樂—文字的互文見義,正是這些不同媒材之間的震盪與互動;穿梭於不同元素中,讀者大大開展詩作與翻譯的意義。這場講座既是曾教授心血問世的隆重場合,也是邀請讀者從各個面向,讓鄧約翰的詩在華文世界萌芽的一個大好契機。因此,能成為這個文化意義十足的場合的觀眾,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本《哀歌集》,如同主持人陳弱水院長指出,是台灣、甚至是華文世界的重要資產;我也認為,為世界的文學場景譯注∕挹注了一泉活水。




第五篇

陸瑩芝


        我平常對英國的詩涉略不深,因此聽到曾建綱教授提到今天的主角─鄧約翰─是英美文學較冷門的人物時,很緊張自己會不會文學底蘊不夠而跟不上講者的演說、無法吸收內容。不過,最後證明了這些擔心都沒有發生,反而,我從中得到許多思考的機會和學習。


        曾教授首先以挪威樂團同A-ha的經典MTV“Take on Me”作為開場,用輕鬆活潑的科技素材,拉近了在座觀眾與17世紀鄧約翰的距離,他並解釋兩者之間的關係,讓我清楚掌握今日演講的命題與脈絡。而這層關係,是來自於鄧詩豐富的「展演性」,因為鄧約翰的詩常常作為身體或視覺的展演;曾教授舉例,哀歌集第八首詩《勸女寬衣》,詩人將女體比喻為美洲、比喻為新大陸,或者是寶礦,透過詩人安排的形象,彷彿舞台上出現一位人物角色,因此增加了詩本身的戲劇性,最終更為讀者帶出栩栩如生的畫面,也就如現代影音呈現的MTV。


        上述的說明,我們知道:讀詩看到的不僅僅是文字的美,更重要的是能夠親身領受不同面相的藝術,如此,曾教授也同意要將「翻譯的技術提升為藝術」,除了在翻譯過程中注意信達雅的目標,將詩作所蘊含的文化及其他相關的藝術領域做搭配,更進一步翻譯傳達給更多讀者,而翻譯便達到更高一個境界!


        除此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封余光中先生寫給曾教授的親筆信,背景是講者大學時期著手翻譯詩集,並請余老師過目;老師在回信中表示,在句長的掌握上「失控」,詩韻方面也尚有改進的空間。這讓我連結到翻譯課堂上看過的一篇《余光中教授訪談:翻譯面面觀》,2012年由單德興主訪記錄完成,其中,余光中提到英詩中譯最大的缺失便是句長失控,而在韻律上則要盡可能追求用韻。隨著幾十年時間的過去,余光中先生對於翻譯的態度始終如一,持續堅持著自己的翻譯理念,而我也相信,這些都是值得其他譯者學習和遵照的原則。


        最後,透過當場讀者的提問,我也得到不同的收穫。有一位聽眾問及對於身為學生、翻譯上的初學者,有什麼管道可以練習?又曾教授自己是怎麼獲取字彙挑選的靈感?教授回答得風趣卻也相當中懇:「多讀國科會經典譯注的經典吧!」的確,要提升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力和熟習程度,除了基本的從了解原文做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接觸各類文學,再輔以辭典、工具書的運用。今天聽到了這麼多大師的翻譯歷程和建議,實在獲益良多!




第六篇

周平卿


        曾教授講十七世紀英國文壇出現的一個獨特的詩歌流派-玄學派的代表人物,詩人約翰•鄧恩的生平、戲劇詩、相關的音樂及電影。涂教授講述曾教授譯作的獨到之處。演講內容,字字珠璣,與會者皆獲益匪淺。


        玄學派一詞源於十八世紀的散文家Samuel Johnson,他稱呼英國詹姆斯一世時期的約翰•鄧恩﹙John Donne﹚為玄學派詩人。約翰•鄧恩又譯為鄧約翰,他生於1572年, 一個英、法兩國神學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在法國的聖巴托羅繆節(Saint Bartholomew's day)發生了對新教徒的大屠殺;而在英國,天主教徒是被迫害的少數。鄧約翰出生於英格蘭倫敦的一個天主教家庭,父親是殷商,卻在他四歲時過世,身為天主教烈士Tomas More姪孫女的母親只好改嫁富裕的鰥夫。約翰11歲起在牛津和劍橋大學學習神學、醫學和古典文學,卻由於他信奉天主教,而使他從未獲得學位。20歲時,約翰開始了在林肯學院學習法律。在16世紀90年代,他以婦女,書籍和旅行為題材創作大部分的情歌歌詞和色情詩,誕生了第一部詩集。


        在1593年,約翰的弟弟,亨利,因為同情天主教而入獄,不久後死於獄中。這件事導致約翰質疑他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並啟發他寫出一些關於宗教的最好作品。在1598年,從一個為期兩年的海軍遠征打擊西班牙回國後,25歲的約翰被任命托馬斯•埃格頓爵士的私人秘書,守護英格蘭的國璽。1601年參加伊麗莎白女王最後一次的議會。約翰與埃傑頓夫人的16歲的侄女祕婚,因為約翰的的岳父岳母不同意他們結婚,就以不提供嫁妝作為懲罰,並使約翰短暫入獄,夫妻被迫分離,生活上依賴朋友,親戚,和老主顧。約翰婚後十幾年社會和經濟情況不穩定,在孩子越生越多,情況更嚴重。他繼續寫作,並在1607年出版聖詩。在1610年出版的”偽烈士”中,約翰展現他對教會和國家法律的豐富知識,認為支持詹姆斯一世不會影響他們對羅馬天主教的信心。 1615年,詹姆斯一世宣布約翰不准受聘於聖公會之外的教會。他被任命為皇家牧師那年,他33歲的妻子,因第十二子難產而於1617年去世,而嬰兒是個分娩後不久的死胎。在這個人生階段他創作十四行詩,心力自情詩轉向宗教詩。他戲劇的才華,精心製作的隱喻,宗教象徵很快就確立了他是個偉大的傳道人。


        在1621年,鄧恩成為聖保羅大教堂院長。病重期間,他在1624年發表“危機時的祈禱”。這其中包含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和“從不派人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而鳴。”的不朽詞句。


        約翰在詩歌中精妙地運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融合智慧、詭辯與激情;在戲劇詩﹙dramatic monologue﹚中涵蓋人物﹙獨自一人﹚、動作、衝突、對話﹙獨白﹚,辛、酸、諷、剌,極具戲劇性,呈現複雜的戲劇心理狀態,並且用詞富詩意詼諧。雖然他在18世紀的古典主義潮流和19世紀浪漫派的發展中, 不受重視,被視為文不當又沒教養,但是他因頗受艾略特和葉慈的賞識,而在20世紀的英美文學中影響很深。


        1631年3月31日約翰辭世,他留下的作品包括十四行詩、愛情詩、宗教詩、拉丁譯本、雋語、輓歌、歌詞等,創作豐富。


        曾教授不僅在布幕上放上他攝自倫敦的林肯法學院﹙Lincoln’s Inn﹚及大教堂的約翰雕像兩座,並說明約翰設計教堂,多才多藝的一面,而約翰裝框的照片也在我們之間傳閱。劉教授為了彌補我們無法得到約翰親筆簽名的遗憾,特製作約翰簽名真跡貼紙送我們,這晚約翰彷彿就坐在我們當中。不知道約翰在這座學術殿堂聽到曾教授朗讀、翻譯這首”勸女寬衣詩”(To His Mistress Going to Bed)的心情如何? 磁性的聲音念出流暢唯美的譯文,意象煽情,我聽到的第一個感覺真是頗覺駭異,接著又聽了幾首詩,才更了解約翰的詩風。


        曾教授出示二十年前他翻譯鄧約翰詩作的作品請余光中先生過目,余老建議他三點,第一翻譯的各句字數要接近,不可忽長忽短;第二翻譯要和合於音韻,具藝術性;第三翻譯要清楚字義,別誤譯。曾教授經余老一番批評指教與鼓勵,展現了挑戰自己的決心與毅力,在二十年後,花四年的時間,精益求精,屏除余老信中所提待改進之處,譯作採全韻主義,展現以詩易詩的易容﹙譯融﹚術,既達到信、達、雅,展現自己獨到的韻味,也提供學子們最佳的身教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曾教授還提及與鄧約翰詩作相關的兩部電影﹙心靈病房Wit﹚一個女人與五本大象Die Fraumit den 5 Elefanten, 2009﹚和一部紀錄片﹙Rave on, John Donne, Inarticulate Speech of the Heart﹚,我們何其幸運既欣賞詩,聽曾教授朗誦詩,還聆賞音樂,這真是一場文學與藝術的饗宴。


Movie: Wit心靈病房 Emma Tompson主演, 劇中大量引用鄧詩, 原為舞台劇, 得過普立茲獎


Movie: Die Fraumit den 5 Elefanten, 紀錄片是將俄語翻譯成德語, 描述有豐富經驗的文學翻譯家


錄音版和現場版 Van Morrison “Rave on, John Donne” Inarticulate Speech of the Heart


挪威Ketil Bjornstad (a pianoist)
#1 The Shadow (1990, KKV)。
#2 Grace (2001, Universal): 將鄧之散文譜曲,關於人生生死的動人散文。
#3 The Light (光亮) (2008, ECM)。
#4 A Passion for John 狂戀鄧約翰 (2014, ECM) 台灣極光音樂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