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席電影配樂家亞伯特.伊格雷西亞(Alberto Iglesias),於2011 年為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所拍攝的《切膚慾謀》(La piel que habita)㇐片進行配樂。不僅在西班牙國內再度奪得「哥雅獎」的最 佳原創配樂獎,也獲得歐洲影展最佳作曲獎提名。此片以音樂配合影 像產生另㇐重心理暗示,㇐方面配合鏡頭語言突破小說版第二人稱敘 述的侷限,另㇐方面為影像敘事的情節發展,與人物行為背後的動 機,取得更有說服力的連結。伊格雷西亞為此片所做的原創配樂,主 要以其原作〈女俘虜〉(Cautiva)㇐曲為發展基礎,譜寫出多首貼合 於劇情發展的配樂曲目。以弦樂為主旋律架構,尤其以小提琴獨奏堆 疊的分解和弦凸顯出角色的內心獨白,透過越來越緊湊的跨弦設計, 再搭配弦樂團的加入,將角色內心的痛苦糾結以撕裂般的感覺爆裂開 來,藉此開展出醫師羅柏和文森(貝菈)兩人的對手戲。與此同時, 貝菈也有獨屬於自己的以鋼琴鋪陳的主題樂章(Tema de Vera),用以 描寫她被迫變性後的心境變化,使觀眾在觀影之餘,同時關照到兩人 各自敘事的完整性,而非如同小說原作般偏重於單㇐人物心理層面的 描寫。
本次演講,首先簡介漢斯.季默少年時期執迷於改造樂器的傾 向,到初次入圍奧斯卡的配樂作品《雨人》(1988)為止,梳理出漢 氏早年至青年時期奮鬥歷程,其表演人格與配樂風格,呼應其未來的 蛻變。 接著以《獅子王》(1994)及《神鬼戰士》(2000)之配樂,解讀 於九零年代到兩千年初,漢氏進入好萊塢體制後,儘管已嫻熟華麗配 樂風格,卻試圖突破好萊塢電影⾧年以西方配樂詮釋異國文化的框 架,以及漢氏以配樂完善劇本與角色的過程。 接著以《敦克爾克大行動》(2017),解析漢氏中期配樂極具特色 之「施帕音」元素。透過《星際效應》(2014),解讀漢氏與諾蘭導演 合作後,作品如何從華麗風格轉變為極簡的主旋律不斷循環,延展與 變化的震撼詩學。 以近期電影《沙丘》(2021)為例,解析漢氏如何以配樂回歸少 年初心,過往配樂創意如何於《沙丘》集大成,也將分享講者執導的 電影《炸彈客》,如何以有限成本,進行音效組合實驗。 結尾,總結漢氏的創作心法,以賽博格藝術家內爾.哈維森為例, 解讀天生色盲的他,如何以「聽覺」創作彩色繪畫,以此闡述「通感」 理論,延伸探討漢氏電影配樂之所以影響深遠,甚至成為抖音熱門配 樂的原因。最後,將朗讀詩作〈暗物質—隻手之聲〉,和與會聽眾進 行詩的通感實驗。
得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後依舊創作不輟,㇐生譜寫了超過 500 部影視配樂作品的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從《鏢客三部曲》開始 打開知名度,在《教會》、《海上鋼琴師》感動無數聽眾,以極具辨識 度的音色運用以及感染力的旋律流傳於全世界。 然而,顏尼歐·莫利克奈本人並非執意往電影配樂道路發展的。 原先學習音樂學院中的嚴肅作曲的他,為了生計接觸了商業音樂 編曲,卻因其融合學院作曲技巧的手法而驚艷義大利的流行音樂圈, 邀約不斷。他不像其他在音樂學院的同學家境富裕,雖以優異的作曲 成績畢業,還是得用快速又吸引人的編曲方式替自己謀得生路。爾 後,他接觸到電影配樂,並在㇐部部作品中逐漸奠定其在電影配樂圈 不容撼動的地位,但嚴肅作品的創作,以及來自其師佩特拉西的教 誨,卻始終沒有離開過他。 顏尼歐·莫利克奈不斷在創作電影配樂的同時進行音樂會作品的 譜曲,並且持續探索作曲的藝術,他將前衛、具象音樂、序列音樂的 概念用至自己的電影音樂創作中,他不斷探索屬於自身的音色以及聲 音,企圖將兩者的邊界拉近。 本講座將以顏尼歐·莫利克奈㇐生在電影配樂與嚴肅音樂會作品 中的拉扯為題,並帶領觀眾欣賞其運用理論作曲手法至電影配樂作品 中的方式,有關顏尼歐·莫利克奈在此命題上的資料來源,主要取材 自紀錄片《配樂大師顏尼歐》與其自傳式訪談書籍《追逐那聲音》。
主題:歐洲知名電影配樂大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
時間:12/16 (週六)下午 14:00-16:30
地點:臺灣大學社科院三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政大歐洲聯盟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臺灣西班牙語學會、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臺北醫學大學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