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是臺灣唯一以西洋藝術為收藏大宗的博物館。對藏品保存維護的歷程,大致也如同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腳步,跟隨著歐洲自19世紀以來發展出的觀念及原則。如同奇美集團許創辦人對社會的回饋,在投入博物館的藏品維護工作之餘,也期許相關專業能為臺灣的文化資產維護盡一份心力。 博物館內藝術品的修護,與古蹟廟宇的修護,其大原則如同現今的修護倫理與準則,皆為保存人類文明及歷史痕跡。當我們面對古蹟修護,也希望能如同博物館面對藏品的修護一樣的細心,但屬於國家的文化資產,涵蓋的層面更廣,更應該以最高標準來對待,相對也更需要國家資源的付出。 透過文章的描述,希望能讓更多民眾關注臺灣自己的文化資產,進而促使政府單位投入更合理的資源。當我們學習歐洲在修護專業上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態度與觀念。
西班牙的文物修復教育體系是一個歷史悠久且不斷發展的領域,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最初是作為美術學科的一部分在大學中教授的,學生可以選擇修復畫作或雕塑的課程。隨著時間的演進,特別是在1961年成立了西班牙中央修復與保護藝術品、考古和民族學研究所(ICROA) 之後,西班牙開始提供更專業化的文物修復教育,包括各自治區專門的修復與博物館藝術學校。 不過近年西班牙文物修復教育正在經歷一場轉型,以適應歐洲高等教育的標準。目標是將文物修復教育完全納入高等教育體系,確保在西班牙國內的課程和學位能夠得到歐洲其他國家的廣泛認可。教育結構的設計包括兩年的共同基礎教育和兩年的專業化培育,後者的具體方針是由各自治區自行定義。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必要之基礎知識,並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需求進行深入學習。 為適應這一新的教育改革,各文物修復教育機構正在調整課程,並提出文物保護和修復學位,強調確保教育內容與職業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性,並提出文物修復領域需要一個獨特的資格認證,也設計了專門針對文物維護此一職業需求的課程大綱。 而整體歐洲對文物修復教育的建議,即至少包括五年或300個歐洲學分制(ECTS) 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這是在確保文物修復專業人員能夠獲得充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便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進行有效的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 。 總體而言,西班牙文物修復教育體系正在努力適應新的教育要求和職業市場的變化,以確保其學生能夠獲得專業的訓練,並為保護和修復國家的文化資產做出貢獻。這一過程中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深思熟慮,都是確保文物修復教育能夠在歐洲高等教育空間中得到完全融合和認可的關鍵。 台灣,這個東亞的島國,擁有豐富且多元的文化資產,從古老建築到珍貴藝術品,皆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組成。在這些文化財寶的保存與修復過程中,國外的影響顯而易見。 許多早期在歐洲,尤其是西班牙受過教育的修復師回國後,大大豐富了台灣高等教育體系與實務操作的深度,台灣的文物修復教育,在深受歐洲影響的同時,也在本土發展出了一套全面的培訓體系。高等教育機構中的古物維護專業不僅結合了理論學習與實務操作訓練,而且專注於培養專業的文物保存修護人才。這些培訓課程涵蓋文物工藝技法、材料學與劣化機制,以及文物保護管理、分工協作與科學分析等多方面知識,旨在確保修復工作符合倫理標準與專業要求。此外,台灣學生積極赴德國、荷蘭、比利時、英國等國家的修復機構與博物館進行實習,這些經驗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技能,也加深了他們與歐洲修復藝術的聯繫。 台灣的文物修復教育與實踐不僅在技術和知識的傳授上受到影響,更在修復哲學和倫理的灌輸上受益匪淺。歐洲的修復理念,特別是對原始材料和創作意圖的尊重,已深植於台灣的修復實踐之中。舉例來說,台灣在處理本土藝術品,例如傳統廟宇木質彩繪時,不僅修復其功能,更致力於保留和弘揚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受到歐洲修復理論和倫理觀念,如Casere Brendi或Umberto Baldini 等人影響,Brandi以其《文物修復理論》為基礎,提出了文物維護工作的原則,強調必須平衡藝術品的歷史見證和美學價值。其理論著重於尊重原創材料和創作者的意圖,主張修復過程應透明且可逆。Umberto Baldini則為文物修復引入了科學方法的使用,他倡導跨學科的合作,將化學分析、物理檢測等科學技術應用於修復實踐中。Baldini的這一方法不僅提高了修復工作的準確性和效率,也加強了對文物長期保存的理解。這兩位學者的理論和實踐對後來的修復專家和學者影響深遠,他們的工作成為了現代文物修復教育和實踐的重要基石,影響著全球,包括台灣在內的修復專業發展。台灣的修復學者們,皆遵循的這些理論為指導原則處理藝術品的維護工作。 隨著台灣與歐洲之間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的增加,台灣在保存自身文化資產方面的專業能力持續提升。這種跨文化的對話與合作使台灣在面對自身獨特文化挑戰時,能夠借鑒國際經驗和智慧。歐洲對台灣文物與藝術品修復的影響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故事,不僅體現了技術和知識的傳承,更見文化理解和欣賞方式的融合。隨著台灣在這一領域的持續發展,我們期待著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保存的未來。
1987 年台灣尚在戒嚴的年代,我在各種機緣與對藝術的憧憬,進入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Facudad de Bellas Arsle de la 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在西班牙六年多的時間裡,順利取得繪畫創作與保存修復雙碩士學位。在這段求學的歷程,讓自己從一位繪畫創作者蛻變成畫作的守護者--畫作修復師的角色。人生際遇因為許多的偶然,串成並造就必然。三十年的修復生涯,對「109 年度文化部藝術品及相關檔案搶救修復案」我承接李梅樹與陳植棋兩位前輩畫家的作品。台灣不大,但有豐盛、多元文化的內涵;發展過程中,文物承載許多人民的記憶及文明演進史。台灣美術更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與價值,是台灣的文化資產,也是世界文化財。文化部挹注龐大的資源,以寬闊的國際視野,重視架上繪畫文物的保存、維護與修復。因此,委託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執行相關的搶救修復案,為台灣文物保存修復提供良好的平台。此舉不僅樹立健全、嚴謹的制度,也為台灣文物修復的意識帶來一番新氣象。修復師們以專業的保存修復思維,經驗知識的累積,以及精湛的技能,結合科學儀器,深刻剖析記錄台灣的歷史記憶。
主題:繪畫作品的修復與保存-從歐洲到臺灣
時間:11/25 (週六)下午 14:00-16:30
地點:臺灣大學社科院三樓梁國樹國際會議廳
主辦單位:臺灣歐洲聯盟中心、臺大歐盟卓越中心、臺灣大學外文系歐語學群
協辦單位:中華民國(臺灣)歐洲研究協會、臺灣西班牙語學會、政大國際事務學院歐洲聯盟研究國際學分學程、臺北醫學大學秘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