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生涯》(歌劇名為法語 : La Bohème) 取自法國詩人、小說家亨利‧謬傑 (Henri Murger 1822-1861) 1849年的作品,由義大利詩人、戲劇作家 (Giuseppe Giacosa 1847-1906)與義大利歌劇劇本作家Luigi Illica(1857-1919)共同寫歌劇的劇本。由義大利作曲家賈柯摩‧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譜寫成歌劇。 這齣歌劇從1892年秋天開始着手編寫劇本,於
1895年末完成全劇,一共花費3年多的時間。 敘述一羣窮困藝術家們在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拉丁區,貧窮的知識份子和藝術家羣聚的地方和生活的故事,後來泛指1830年左右聚集在巴黎的有一餐沒一餐的年輕貧窮藝術家。
首演於1896年2月1日,在義大利杜林皇家歌劇院首演,由托斯卡尼尼指揮。
一個好的劇本常會同時被人欣賞,因此普契尼在寫這齣歌劇的時候,歌劇「丑角」的
作曲者雷翁卡瓦洛(Ruggero Leoncavallo 1857-1919)也以這部小說的故事寫歌劇同名
歌劇,結果兩人從此不睦。1896年4月13日在巴樂摩演出時聽眾嘩然,要求重演第三幕歌劇才肯離去。這個新聞傳遍義大利全國,而且連國外紙都報導。然而義大利的劇評家們,批判浦契尼的音樂缺少很高的藝術性。但觀眾們都非常喜愛此劇,而對雷
翁卡瓦洛的同名歌劇則表現得興趣缺缺。從此兩人就互不往來了。
這齣歌劇的故事簡單,淺顯易懂,平易地陳述我們日常所發生的瑣事。而且情節浪漫
動人,易得共鳴。劇中到處都是美麗動聽的旋律,扣人心弦。結構甚為完整。
第一幕如同交響樂中的第一樂章,劇中重要因素都在這裡表現出來;第二幕相當交響
樂中的詼諧曲樂章;第三幕相當交響樂中的徐緩樂章;第四幕相當交響樂的終樂章,在第一幕出現的要素會在這一幕再現或終結,成為全劇的尾聲部。這種架構,是所有別的歌劇作品無法呈現的。結構完整如交響樂曲,但沒有交響樂曲那樣沉重的規模。音樂精緻溫馨,聽這齣歌劇,就像聽一首體貼入微的室內樂。而且,演奏時間一小時
四十分鐘,不常聽歌劇的人也不會覺得壓力太大。有很多首家喻戶曉的詠嘆調,如:
你那冰冷的小手、我的名字叫咪咪等等。
《地獄中的奧菲歐》(法語:Orphée aux enfers)
由德裔法國作曲家賈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創作的諧歌劇,取材於希臘神話奧菲歐的傳說。
首演於1858年在巴黎演出,聲稱是歷史上首部以完整長度演出的古典諧歌劇。奧芬巴赫的早期諧歌劇全是規模小的作品,因為當時法國的法律禁止音樂項目以完整長度演出。《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不只比他以前期作品長,而且比前期作品更有音樂冒險成份。此歌劇序曲不僅是所有輕歌劇中最著名的一,也是奧芬巴赫眾多輕歌劇作品中的翹楚。
這個作品為他開拓了新的作品風格,為兩幕的輕歌劇。較早時已經有蒙台威爾第和格魯克把它寫成正歌劇《奧菲歐》Orfeo和《奧菲歐與尤莉狄茜》Orfeo ed Euridice,這兩部作品都是西洋歌劇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奧芬巴赫則把正歌劇改為輕歌劇,把悲劇改為喜劇,改編反轉劇情。這種對兩位作曲家不敬的模仿和尖刻的諷刺,令部份觀眾非常震驚。他將劇本織入社會諷刺充滿機智,加上極為輕快的音樂。有趣的是,劇中還借用了格魯克《奧菲歐》等作品中的旋律,做出各種玩笑般的"歪改",在上演此劇時,習慣植入諷刺時代的對白。而第二場第二幕的地獄舞曲,則是著名康康舞的背景音樂。
這部歌劇在法國以外的國家並不太出名,但序曲卻成為世人十分喜聞樂見的作品,經常單獨演出,還常常被引用到影視作品中。序曲自始至終貫穿著歡樂的喜劇氣氛,節奏明快、流暢,表現了作曲家對整個歌劇作品的調侃色彩。
藝術家生涯 (La Bohème)為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 的四幕歌劇。(各幕劇情請點選以下連結)
第一幕 (四個藝術家住的閣樓)
第二幕 (摩姆斯咖啡館)
第三幕 (城外的酒館)
第四幕 (回到閣樓上)
這部歌劇是以有名的希臘神話為基礎的戲仿作品。這則故事刺激不少作曲家創作作品。如現存最古的歌劇佩利(Jacopo Peri ,1561 - 1633)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蒙台威爾第的「奧菲歐」,葛路克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等,都以此神話故事為內容。奧芬巴赫的輕歌劇以批判精神的冷嘲熱諷抓住觀眾之心,「輿論」在劇中擔任很重要的角色。他還從葛路克的歌劇借用有名的詠唱調旋律。這是戲仿作品,因此先觀賞葛路克的作品知悉原來的故事,對欣賞此劇較有幫助。
除了令人捧腹大笑的劇情外,音樂方面也有很有趣的安排。例如熱鬧的嘉洛普舞曲(康康舞),還有天神朱比特變成蒼蠅,與尤麗狄茜的二重唱裡,仿傚蒼蠅飛行聲音很特別的「zi〜」聲音等,都成為娛樂觀眾的噱頭。
(此有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