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小說的崛起主要在十九世紀下半期,與現代大都市的擴張、工業化生活帶來價值觀的改變、都市人口劇增造成人際關係疏離等因素息息相關。偵探小說一直是備受爭議的文學作品型類,它雖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時而在文類創作與出版市場創造佳績,卻不為文學批評家所重視,反而常被冠予「庸俗文學」(low literature)、「通俗/大眾文學」(popular literature)等稱號。隨著後現代與全球化所強調的混雜(hybridity)與流動(fluidity)之文化特質,許多文學創作者巧妙地運用通俗文學類體裁於作品中,偵探小說文類也隨之擠入主流文類之一。關於偵探小說的學術成長,近年來於歐洲、美國及西語系國家所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工作坊及大型書展重視大眾文學及文化的發展,直接提升了偵探小說文類的研究。
         一般而言,偵探小說可分為兩大派別:傳統英式推理小說(British/classical detective novel)及美國硬漢偵探小說(American tough/hard boiled school)。以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及柯南‧道爾(Conan Doyle)為代表的英式推理小說,偵探與罪犯分別代表善與惡,作品強調嚴密的邏輯分析,刻意營造懸疑氣氛,作家筆下的偵探則具有超人的推理能力(神探福爾摩斯),是維護社會正義的使者。在某種程度上,經典偵探小說也體現個人英雄主義。 美國硬漢偵探小說文體則崛起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它在形式及意識型態上皆有別於傳統英式推理小說。在形式上,美國硬漢偵探小說家諸如達錫爾‧漢梅特(Dashiell Hammett)、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不再玩弄推理遊戲,誰是兇手已不是重點,能夠運用寫實手法刻劃社會百態,反映社會陋習才是他們的主要訴求(Grella 1976: 35-37)。因此,社會批判(social criticism)成為該類小說的重要特色。美式私家偵探不再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代言人,轉而是既剛強、又憤世嫉俗,並且必須為生計奔波的凡人。在道德層面上,偵探不再和國家法制站在同一陣線,偵探與罪犯的界線日益模糊。許多作家沿用英式推理小說或美式硬漢小說的模式在其作品裡,並參酌自身的文化、社會情境,豐富偵探小說的文學廣度。
         犯罪小說(crime novel)則具有廣泛的意涵,可涵蓋偵探小說、驚悚小說、懸疑小說、冒險小說等不同的(次)文學作品型類。不管是偵探小說亦或犯罪小說,其基本元素包括犯罪、案件調查及破案說明,然而根據作家的寫作動機、不同的社會情境及國族因素,小說基本架構的元素之著重點將有所差異。偵探/犯罪小說文類在國內也擁有相當的讀者群,舉凡出版界、影視文化界等市場均締造佳績,然而較偏重在英美及日本的偵探/犯罪小說作品的涉獵,在人文學界也仍有許多成長的空間。
        有鑑於此,本次文化論壇以「歐洲城偵探/犯罪文學」為主題,將邀請國內三位專家學者以比利時偵探大師席孟農的《馬戈探長系列》,德國新銳驚悚小說家費策克的作品及西班牙當代女性偵探作家喜美內斯‧巴爾雷的《貝德拉‧德里卡多系列》為例,就歐洲偵探/犯罪文學的文體結構、主要角色(偵探、警探、受害者、復仇者、惡女等)、犯罪動機、性別、社會意涵等相關議題展開精采的對談。


主持人    楊瓊瑩
西班牙拿瓦拉(Navarra)大學西班牙文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Columbus市) 西班牙文學博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西班牙語專任教授。曾擔任該系系主任。
專業研究領域包括西班牙當代小說、偵探小說、大眾文化及女性文學。
近年來,她除了致力於當代西班牙偵探小說的研究,也著手研究西班牙女性文學中的性別、身分認同、母性、空間及記憶等議題,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積極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她的學術專書著作包括Miradas al género, al espacio y a la identidad en la narrativa de Mercè Rodoreda, Carmen Martín Gaite y Almudena Grandes (Sunny Publishing Company, 2012)、El género policíaco y la narrativa de Antonio Muñoz Molina (Central Book, 2005) 及 Eduardo Mendoza y la búsqueda de una nueva novela policíaca española (Editorial Pliegos, 2000)。 其他有關西班牙當代偵探小說、女性文學與大眾文化之學術論文已發表在國內外優良學術期刊及專書篇章。


主講人    阮若缺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法國文化協會副理事長、女學會會長、法語教師協會秘書長、
政大歐文系主任、政大外語學院副院長,曾榮獲法國學術騎士勳章。目前任職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專任教授。
專長於法國文學、法國戲劇、法語教學、魁北克戲劇、女性主義、兒童文學、法語系國家文化研究。
譯著豐富,包括《異鄉人》、《法國新戲劇》、《小王子》、《超完美鬥智》、《伊斯蘭製造》、《巴黎三寶貝》、《唐璜》、《犀牛》等。



主講人    林郁嫺
現任淡江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德國慕尼黑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博士、碩 士。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學士。曾獲德國自由黨腓特烈·瑙曼基金會博士獎學金。目前於淡江大學主要授課課目為「德國文學導讀」、「德語文學名著選讀」、「德國文學史」。
研究興趣為18至20世紀德國社會現象與文學、後現代文學理論、美學、文學 小說與電影改編。
近年專注於「文學媒介對社會生存空間實際影響效應」研究。
返台後,曾任建國中學德國文化沙龍「當代德國文學」主講、德國 Dortmund 工業大學電機 工程系 Jürgen Götze 教授於台灣科技大學演講 (職業運動與學術間的關係) 中德口譯員、
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 (DAAD) 2018博士獎學金審查委員、台灣德語文學者暨教師協 會理事。不定期在淡江時報撰寫專書導讀。



主持人    楊瓊瑩
西班牙拿瓦拉(Navarra)大學西班牙文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Columbus市) 西班牙文學博士。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西班牙語專任教授。曾擔任該系系主任。
專業研究領域包括西班牙當代小說、偵探小說、大眾文化及女性文學。
近年來,她除了致力於當代西班牙偵探小說的研究,也著手研究西班牙女性文學中的性別、身分認同、母性、空間及記憶等議題,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積極發表相關研究成果。她的學術專書著作包括Miradas al género, al espacio y a la identidad en la narrativa de Mercè Rodoreda, Carmen Martín Gaite y Almudena Grandes (Sunny Publishing Company, 2012)、El género policíaco y la narrativa de Antonio Muñoz Molina (Central Book, 2005) 及 Eduardo Mendoza y la búsqueda de una nueva novela policíaca española (Editorial Pliegos, 2000)。 其他有關西班牙當代偵探小說、女性文學與大眾文化之學術論文已發表在國內外優良學術期刊及專書篇章。



點圖看講座摘要


阮若缺

Project 01

席孟農的偵探小說

         席孟農於1903年2月13日星期五在比利時的列日(Liège)誕生,他的生日便充滿了傳奇;又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父親過世,作者16歲就進入《列日報》(Gazette de Liège)工作,負責社會版新聞,這也提供了他往後撰寫偵探小說的靈感來源之一。 偵探小說的架構不外乎對事件、情境的描述,然後展開對疑點、線索抽絲剝繭的調查、推斷,最終再予以揭密,找出真凶。而席孟農的馬戈探長系列,文筆精簡、直白,一氣呵成,人物則多為中產階級或小人物,閱讀起來並不費力,他像一位神父或心理醫生,會和嫌疑者套交情,設身處地地替他人著想,憑直覺再加上觀察細節研判,且深思熟慮。故事收網時必核對假設,以避免誤判。探長的心態並非見獵心喜,而是欲分析犯罪者內心隱藏的不為人知的祕密,他的同理心與包容兼含療癒作用,令罪犯願意坦然認錯。 席孟農的作品有如具深度與廣度的拼圖鬥志遊戲,頗能激起讀者的興致和好奇心,並增進其推理能力,也是極富人性的社會議題教材,它發現了生活未被留意的恐怖與社會結構缺陷下的一些蛛絲馬跡。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如紀德、福克納、卡繆、莫迪亞諾,對席孟農的寫作風格及人性刻畫都讚不絕口。
        

林郁嫺

Project 01

德國現代驚悚小說中的「心理治療」

         儘管社會心理變態的殺人分屍案層出不窮,根據報導,喜愛閱讀的德國人,在 清晨上學上班的路上,地鐵中、火車上,人手一書,對於偵探小說中犯案已經上癮不 可自拔,而近ㄧ半的德國人假日都一定要追著「犯案現場」(Tatort) 這齣德國長壽偵探 劇。究竟為何,我們可以這樣喜歡驚悚的犯案故事?偵探故事吸引人的到底是犯罪、 人性邪惡的慾望、屍體、血液、死亡,還是找尋兇手時介於理智與失控間擺盪的快感? 關於這些疑問,本次論壇將透過德國新銳驚悚小說天王費策克 (Sebastian Fitzek, 1971) 兩本現代驚悚小說《包裹》(Das Paket, 2016) 和《治療》(Die Therapie, 2006) 縈繞的主 題「心理治療」來尋找蛛絲馬跡。
        

楊瓊瑩

Project 01

貝德拉‧德里卡多:喜美內斯‧巴爾雷的後女性偵探小說

        第二波女性主義在七0年代末期的西班牙社會帶動性別平權之議題討論與推展。性別平權政治不管在普羅大眾文化或學術上均造成極大的迴響。西班牙文壇頓時興起女性作家的創作熱潮,而社會大眾爭相閱讀女性作家的作品,也間接帶動西班牙女性偵探小說的發展。 喜美內斯‧巴爾雷(Alicia Giménez Bartlett, 1951~)崛起於八0年代初期,她不僅書寫女性小說,更於一九九六年出版《死亡的儀式》(Ritos de muerte),此後以巴塞隆納女警官貝德拉‧德里卡多(Petra Delicado)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女性偵探小說,是當今西班牙相當暢銷且備受好評的女性偵探小說家。這一系列偵探小說的特色在於女性偵探人物之刻畫,因為作者突破傳統偵探小說中女性只能扮演惡女、受害者或無防衛能力的柔弱女子,而塑造了服務於警界的女警官。女警官貝德拉‧德里卡多再現了多重的越界,尤其在性別(女人)、職業(警官)及語言運用(嘲諷)等方面。 本次論壇我將以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的角度來探討喜美內斯‧巴爾雷在其女性偵探小說如何呈現性別與身分認同之主題,以及貝德拉‧德里卡多如何踰越既定規範之界線,卻又對社會體制充滿迷思與困惑的生命歷程。

Project 01

名偵探


About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