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城市一直是孕育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場域,經由作家的文學想像及自我意識,呈現城市的不同地景及意象,再現了變遷中的城市文化/歷史地理學,也建構了城市子民對於空間的認同論述。城市的議題在文學/文化研究之範疇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觀察十九世紀巴黎與現代性的關連,班雅民(Walter Benjamin)針對波特萊爾的論述提出「都市漫遊者」(urban flâneur)的概念,乃至列菲弗爾(Henri Lefebvre)強調空間與權力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索雅(Edward Soja)以後現代地理學的角度審視資本主義與都市空間的再現連結,對於城市與文學之探索有相當的啟迪功能。
隨著1993年歐洲聯盟的重組,歐洲城市歷經大都會之崛起、城與鄉的去疆域、網際網路的空間虛擬化,以及歐洲政經統合之潮流,呈現多元與混雜的城市樣貌。本次論壇以「歐洲城市與文學書寫」為主題,探討歐洲城市空間與文學想像及現代性的相互關係,將邀請四位專家學者以法國文學、德國文學、西班牙文學及義大利文學之文本審視城市的論述,就遷徙、漫遊、旅行、文化記憶等相關議題展開精采的對談。
主持人/論壇策劃者 楊瓊瑩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學士,西班牙拿瓦拉(Navarra)大學西班牙文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Columbus市) 西班牙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西班牙語專任教授。專業研究領域為西班牙當代小說、偵探小說、大眾文化及女性文學。近年來,她除了致力於當代西班牙偵探小說的研究,也著手研究西班牙女性文學中的性別、身分認同、母性與城市空間等議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及專書篇章發表數十篇論文。她的專書著作包括Miradas al género, al espacio y a la identidad en la narrativa de Mercè Rodoreda, Carmen Martín Gaite y Almudena Grandes (Sunny Publishing Company, 2012)、El género policíaco y la narrativa de Antonio Muñoz Molina (Central Book, 2005) 及 Eduardo Mendoza y la búsqueda de una nueva novela policíaca española (Editorial Pliegos, 2000)。
左拉的摩登年代
左拉的摩登年代
拿破崙三世的第二共和時期(1852-1870),巴黎歷經大改造,它在居住、食物供給以及衛生問題上,確實改善不少,當時的巴黎市長奧斯曼男爵的努力功不可沒。然而,這番工業大革命後資本主義所創造出的榮景之下隱藏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副作用,上至貴族下至庶民無依倖免。左拉運用他過人的觀察力,解剖巴黎,將它活生生赤裸裸地呈現在世人眼前。而《盧貢‧馬卡爾家族》(1871-1893)這部史詩般的鉅作即是當代社會百態的縮影。其中五部小說:《巴黎之腹》、《酒店》、《娜娜》、《婦女樂園》、《金錢》更能凸顯「新巴黎」的人文風貌。二十世紀電影工業發達後,亦不乏西方國家眾多導演,將左拉本人傳記或多部作品拍成影片,令其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風格更加彰顯。
講者: 阮若缺
簡歷: 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法國文化協會副理事長、女學會會長、法語教師協會秘書長、政大歐文系主任、政大外語學院副院長,曾榮獲法國學術騎士勳章。目前任職政大歐洲語文學系專任教授。專長於法國文學、法國戲劇、法語教學、魁北克戲劇、女性主義、兒童文學、法語系國家文化研究。譯著豐富,包括 《異鄉人》、《法國新戲劇》、《小王子》、《超完美鬥智》、《伊斯蘭製造》、《巴黎三寶貝》、《唐璜》、《犀牛》等。
關鍵字: 巴黎、《巴黎之腹》、《酒店》、《娜娜》、《婦女樂園》、《金錢》、寫實主義
德國文學中的城市書寫 - 談「柏林」的人文記憶
德國文學中的城市書寫 - 談「柏林」的人文記憶
「柏林」(Berlin)是德語文學中與眾不同的城市,它不但多元也凝聚了矛盾混雜的氛圍。有人頌揚它,稱它為「歐洲之門戶」,以探索異文化與自我文化疆界之心,將「柏林」視為歸鄉旅途「邊界驛站」之城,是通往「美麗新世界」之路,卻有人對它懷抱仇恨。
身為啟蒙思想的搖籃以及歐洲文化之都,「柏林」見證了歐洲文化史上輝煌的「十九世紀解放時代」與「二十世紀初的黃金威瑪『柏林』」,也同時歷經了二十世紀猶太大屠殺的黑暗歲月及兩德分裂與統一的歷史印記,爾今它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歐盟的文化大都會。十九世紀以降,來自不同族裔的居民與移民,共同將德國的城市「柏林」推向成為歐洲文化首都,同時將其塑造為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地景。他們在大都會的生活經驗、生活美學以及世界觀建構了特殊的城市記憶。
本論文將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柏林」形象的歷史記憶,主要論述「柏林」城市的建立與成長過程,以及現今的地位等;第二部分則為柏林的文學記憶,概述「柏林」在德國文學中的地位和作家們對於這座城市的不同態度和觀點;第三部分著重於文學形象的多重建構,以三位德語作家的部分作品為例進行分析和歸納。
講者: 張守慧
簡歷: 德國特里爾大學德國語文學博士,現職為文藻外語大學德國語文系副教授,同時兼任文藻外語大學歐亞語文學院院長、歐盟園區主任及東南亞語言教學中心主任。學術領域為德語語文學、意第緒語文學、猶太文學與文化、德語文化與電影。多年來研究著重於歐洲猶太文學/文化以及意第緒語與德語文化之比較等相關議題。教授之課程則以德國文化與文明、德語文學與電影、德國流行文化以及猶太文化入門(意第緒語)為主。
關鍵字: 德國文學、城市書寫、柏林、歷史記憶、文化記憶
旅人記憶與文學
旅人記憶與文學
卡爾維諾是最為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當代文學家。大家對其姓氏卡爾維諾琅琅上口,殊不知其名伊塔羅(Italo)是他父母替這個出生在異地古巴的孩子刻意取的名字,提醒他勿忘家鄉義大利(Italia)。
或許是宿命,生來就跟「場所」脫離不了關係的卡爾維諾投入文字世界後,每個不同風格、議題的寫作成果都與他所在的城市緊密相連。他在北義都靈(Torino)完成大學學業,在文學前輩鼓勵下寫出了以游擊隊親身經驗為背景的第一本小說《蛛巢小徑》,同時進入了義大利最重要的出版社 Einaudi 擔任編輯。五○年代中他遷居首都羅馬,與原本認同的義大利左派展開論戰,留下寓意深遠的《樹上的男爵》及思索知識分子社會責任的論文集《塵封》,也有看似淺白、實則記錄工商業社會問題的《馬可瓦多》、《煙雲》等中篇小說。六○年初認識未來妻子後開始以巴黎為家,加入潛在文學工坊(OULIPO),孕育出《看不見的城市》 、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和《在美洲虎太陽下》 。
卡爾維諾曾說, 「當一個城市融入我的個人經歷和日常生活,拋開文學、文化在其意象上加諸的那圈光暈,就可以重新變成一個內在城市,那麼我就可以寫它了。不再是故事說盡的城市,而是我棲居的一個平凡無奇、沒有名字的城市。」善用味覺、視覺記錄自己漫遊於不同都市的記憶,或以虛幻的空間和人物回頭觀察一個曾經有他而今他卻不在的地方,充滿好奇,那便是卡爾維諾。
講者: 倪安宇
簡歷: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馬可瓦多》、《巴黎隱士》 、 《在你說「喂」之前》 、 《在美洲虎太陽下》 (卡爾維諾); 《智慧女神的魔法袋》 、 《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玫瑰的名字》 (安伯托.艾可); 《依隨你心》、《虛構的筆記本》、《魔法外套》、《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等。著有 《靜默的光,低吟的風 王大閎先生》 ,獲第三十七屆金鼎獎非文學類圖書獎。
關鍵字: 卡爾維諾,城市,場所,旅行,生活
浪跡伊比利,漫步西班牙 — 浪漫主義‧伊斯巴尼亞‧安達魯斯
浪跡伊比利,漫步西班牙 — 浪漫主義‧伊斯巴尼亞‧安達魯斯
城市與文學的連結最具體的呈現方式就是旅行文學的書寫。西班牙旅行文學的繁榮時期可以推至黃金世紀大航海時代,因著地理的發現,遊記、日誌的書寫因而興盛。在歐洲,旅遊的習慣到了十八世紀開始蔚為風尚,泰半是貴族、布爾喬亞階級人士為了增長知識見聞與拓展社會關係而有跨國的行旅,因而形成了所謂的「壯遊」(Grand Tour) 風氣。
西班牙的旅行文學向來以「在地書寫」取勝,本論壇將以歐洲浪漫主義文人熱愛的景點「安達魯西亞」為範疇,從他們觀看城鄉的角度切入,繼而帶入浪漫主義之後的西班牙本土思潮—九八年代以降的旅行書寫與城市影像,看浪漫文人筆下的城鄉如何變成西班牙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山河,看他者凝視的優勝美地如何變成自我內省的堡壘。浪漫文人/外人的漫遊如何變成西班牙自家人蹲點歌頌、重建信心的靜室。 「安達魯西亞」這一個摩爾人近八百年的權力核心又如何蛻變,因時遞嬗,悄然退出權力的舞台,幻化成異國情調的想像。
華盛頓‧歐文,梅里美…, 《阿蘭布拉皇宮傳奇》 、 《卡門》…; 烏納穆諾、塞拉、羅卡…, 《行走葡萄牙與西班牙》、《初遊安達魯西亞》 、 《深歌集》,古月今塵相映照,我們重新審視安達魯西亞這一個區域的城鎮如何在古老地緣的優勢和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展現風華。
講者: 張淑英
簡歷: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博士。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研究所學士、碩士。曾任臺大文學院副院長; 台師大歐文所、輔大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輔大西文系/所兼任教授。現任臺大外文系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學術專長領域為當代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學。近年專注文學與電影、旅行文學、飲食文學、情色文學、現代主義詩學、中西筆譯理論與實踐等研究;於國內外期刊、專書論文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中西口譯近百場。西語文學中譯有 《佩德羅.巴拉莫》、《莫雷的發明》、《金龍王國》(合譯)、《紙房子裡的人》、《消逝的天鵝》、《解剖師與性感帶》、《亞卡利亞之旅》、《杜瓦特家族》、以及中詩西譯《零度以上的風景》等十餘部作品。
關鍵字: 浪漫主義,壯遊,旅行文學,安達魯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