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 字級:
日本近現代哲學之父──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科技部經典譯注講座

西田幾多郎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之父,可以說是日本近現代最具創造力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被稱為「場所哲學」,並建立起所謂的「京都學派哲學」……

西田幾多郎。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圖片提供

日本近現代之父

西田幾多郎(1870-1945)是日本近現代哲學之父,可以說是日本近現代最具創造力的哲學家。他的哲學被稱為「場所哲學」,並建立起所謂的「京都學派哲學」。西田以後的日本哲學家,不是深受西田的影響,就是以西田哲學為出發點。

Non Multa sed Multum(〔學〕不在多而在深)

現存最早的西田日記的卷頭語,引用了塞內卡的拉丁諺語:「〔學〕不在多而在深」。這是西田的老師科伯告誡西田的話,西田後來也用同樣的話來告誡他的學生。在哲學的學習上,深入問題遠比知道的多來得重要。哲學家往往只思考一個問題,這對西田來說就是「宗教」。道德與學問都必須立基於宗教,是西田一貫的想法。西田的這個看法是基於對我們日常生活經驗的分析的結果,發現經驗或體驗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不同的層次區別。在西田看來,最深且穿透到各個層次的經驗就是宗教經驗。

第一選文:〈作者序〉

《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書影。
(圖/聯經出版提供)
第一選文收錄西田所寫的「序」。從序文的內容我們可以判斷,這是西田在整本書或「論文集」完成之後所寫,它屬於作者的自我回顧與反省。西田哲學雖然統稱為「場所哲學」,但是場所的思想有重點的轉移與深入。西田如何自我理解、自我劃分自身的哲學,作者的第一手陳述往往是最具說服力的部分。西田在〈作者序〉當中,陳述了自己思想的發展、計畫、不足與困難。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西田強烈的自我批判的性格,他的思想並不是直線地往一個方向而去,而是每一次的釐清都要求對先前部分的重新理解。誠如西田自述,「由於我的思想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所以前面的論文全部都應該透過後面的論文來加以補充與修正。」透過作者序,我們可以對整個西田思想的發展有一個鳥瞰式的理解。

第二選文:〈絕對自由意志〉

西田因《善的研究》而成名,成名後輾轉受聘為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思想慢慢地接受學院氣氛的影響,「自覺」就是關連著當時新康德學派哲學的討論而產生的概念。「純粹經驗」與「自覺」同屬於初期西田哲學的兩個主要概念。西田將意識的根本理解為「意志」,形成初期的意志哲學。但是這樣的意志並不是主客對立下的意志,而是超越主客對立,並使得主客對立為可能的「絕對自由意志」,它屬於超言絕慮的體驗世界。西田這裡稱這樣的體驗是一種「有+非有」的先驗感覺。由於是「有+非有」,所以我們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它是「有+非有」、「動+靜」、「理性+非理性」的全體。西田認為這個超言絕慮的絕對自由意志,才是創造一切價值與存在、意義與事實的根本,並借用神祕主義哲學家波姆所說的「無據」來形容它,以非合理作的意志作為一切合理性思維的根據。對「無據」或「以無底為底」的探討,最終讓西田的思想陷入一種神祕主義當中。

第三選文:〈種種世界〉

第三選文取自《自覺中的直觀與反省》的「跋」。這是西田於1917年4月於東京哲學會中以「種種世界」為題的演講稿,選文標題採用演講稿的標題。在這裡,西田「想要簡單地以總結的方式將在本書中所陳述的思想關連到康德哲學來看」。我們可以看到西田如何對比於康德哲學的概念,特別是「物自身」這個概念來顯示自身的意志哲學。在西田看來,物自身必須是「在概念的知識之前就既予的直接經驗」,它是先於對象經驗的直接體驗,西田又稱之為絕對自由意志,它是「活動的活動」、「先天性的先天性」。這篇論文是西田早期思想所達到的最終立場的簡要說明。

第四選文:〈場所〉

西田哲學雖然統稱為場所哲學。但是場所邏輯的意義是一步步釐清的結果,並不是一提出就完成的。在本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最初型態。場所的基本想法在於:「有必須內存於某處,否則有與無將無法區別。」所有的「存在」都是「內存在」,並且分受了場所的性質。先前的場所作為一種存在,也內存在於一個更大的場所,最終且最大的場所就是「絕對無的場所」。由於一切存在皆內存於絕對無,所以一切存在都分受了無的性質,或者說一切存在都是無,是絕對無的自我映照自身。將這個想法轉譯成判斷的主述詞形式,形成了以述詞為主的場所邏輯。場所邏輯的基本想法,是要將傳統的思惟方式所無法理解的經驗,置入一種新的思惟方式當中,使其成為可理解的。初期西田所遭遇到的神祕主義,在「場所邏輯」中獲得了初步的突破。

第五選文:〈場所邏輯與宗教的世界觀〉

本篇論文往往被稱為西田的「遺稿」。如果我們用「體驗」與「邏輯」來區分開西田著作的風格的話,那麼除了《善的研究》之外,最能表現西田的體驗風格的另一篇論文就是本論文。這裡的場所邏輯指的「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這是場所邏輯的最終型態。在西田看來,宗教問題並不在有限追求無限,而在有限如何面對無限,有限面對無限的代價是「死」,這表現在宗教上的「死的自覺」。西田透過死的自覺來解釋宗教上的「改宗」與「悟道」,並以「逆對應」來說明宗教領域中的相對與絕對、有限與無限的關係。有限與無限都必須在自我否定當中才能成為有限與無限,兩者也唯有在自我否定中才能得以相遇而自我肯定。我們可以在西田對宗教經驗的分析當中,看到日本宗教哲學與京都學派哲學最為獨特的地方。

西田幾多郎的書法。
黃文宏(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圖片提供

【2014/03/25 聯合報】@ http://udn.com/

新聞臉譜 (投下你對這則新聞的感覺)

Facebook 回 應
討 論 區
全部討論
目前尚無人發言!!
我要發言
使用守則

  • 好友分享
  •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訂閱電子報  
讀小說•愛閱報
瓶中書電子報
金庸茶館電子報
明日武俠電子報
咒語漫談電子報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
聯合文學電子報
愛書人電子報
art plus電子報
每日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