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禁書」變「經典」的歷程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102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講座
馬克吐溫2008年7月14日《Time》封面照片。 圖/王安琪提供 ![]() |
失蹤一百多年的手稿重見天日
1990年馬克吐溫名著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手稿前半部失蹤一百多年後重見天日,被戲稱為「失而復得傳奇」,故事曲折離奇充滿戲劇性,文壇津津樂道,世界爭相報導。柏克萊加州大學徵召數十位學者專家,逐字逐句比對手稿及所有現存資料,集思廣益精心編輯,2001年整理出所謂的「學者版」。此後該書文字版本大為改觀,尊重作者原旨,恢復作品原貌,補回1885年初版刪掉的「筏伕章節」,恢復187幅插圖。目前這個版本已提供「免費」線上閱讀於Mark Twain Project Online (http://www.marktwainproject.org)。
《赫克歷險記》書影。 圖/聯經出版提供 ![]() |
當年出版時引起美國文壇譁然
《赫克歷險記》「學者版」封面。 圖/王安琪提供 ![]() |
《赫克歷險記》被禁主要是因為馬克吐溫嘲弄的對象,正是清教徒傳承下來、一向主宰美國民心的思維言行與社會規範。他不客氣指出他們表裡言行不一的自相矛盾、宗教過度熱忱沖昏了頭、剝奪判斷是非能力、變得不分青紅皂白、思想過度嚴謹、道德尺度設定過高、自鳴清高泯滅人類本性、以高標準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大家都飽受壓抑而不敢承認,馬克吐溫最喜歡戳破大家的假面具,因此他的作品與演講廣受歡迎,他的諷世名言流傳久遠。《赫克歷險記》的場景設在中西部,也批評中西部文化水平低落,顯現窮鄉僻壤的小格局,弱肉強食的環境逼得人心險惡爾虞我詐,毫無道德標準可言。赫克歷盡滄桑,冷眼旁觀,看透人情冷暖,他一路上接受密西西比河的洗禮,也從拘謹的宗教禮儀慢慢領悟過渡到自然神論(Deism),尊重宇宙萬物之間的自然規律。
《赫克歷險記》見證文學史的有趣現象
《赫克歷險記》是馬克吐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但一般社會大眾對其印象僅止於兒童文學而已,不明白這本通俗暢銷書為何能夠鯉魚躍龍門,突然躍升為美國文學主流的一等經典。《赫克歷險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富傳奇性,先被打入冷宮,攻擊得體無完膚,後又扶為正室,吹捧得如日中天。《赫克歷險記》見證文學史的有趣現象,興衰消長不足為奇,好的作品經得起時代考驗。不過,大家還是禁不住扼腕嘆息,如果《赫克歷險記》沒有被衛道人士抵制,馬克吐溫很可能還會繼續寫出第三、第四部更有趣的青少年歷險小說,大家最喜歡的也是他這種重溫童年舊夢、回味年少猖狂的小說:捉弄大人、陽奉陰違、挑戰紀律、抗議懲罰、暴露大人世界的迷思與矛盾。
馬克吐溫一生奮鬥不懈,樂觀進取,自學有成,憑著一枝筆為自己打拚出一片天下,是美國人最推崇的「白手起家」楷模。他沒有顯赫家世,沒有飽讀詩書,但天資聰穎觀察入微,對人情世故的省思,對人性的深度觀察,完全出自個人體驗與領悟,再配合個人特有的機智幽默風格,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家。馬克吐溫12歲喪父輟學打工協助家計,相當於只念到小學畢業而已,日後成為世界級大文豪,到了晚年終於贏得學術界肯定,知名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紛紛頒贈榮譽碩博士學位給他,1907年他已高齡72歲,還專程遠赴英國光榮接受殊榮,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在溫莎古堡設宴款待,並拍下一張他引以為傲的照片。
馬克吐溫開創「美式本土幽默」,擅長「罵人的藝術」和「玩弄文字遊戲」,妙言雋語和軼聞佳話後世廣為流傳,令人回味無窮一再引述。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曾說過:「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是笨蛋」,當然引發群起抗議要求道歉,於是他從善如流立刻更正:「美國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笨蛋」。
馬克吐溫曾環遊世界巡迴演講,雖然沒有到過中國,但心儀中國的山川秀麗與宅心仁厚,也與中國頗有淵源,他長期關懷修築鐵路華工所受的不人道對待,也抨擊當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及火燒圓明園。